并非春去夏才至,今年“5·25”来临之际已能感受到浓浓的夏日气息。高校每年在这个时期也会以“5·25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契机,开展形式丰富、内容精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,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,培养大学生有的放矢地提高自身知、情、意等方面的能力,进而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。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,那么如何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处于健康水平呢?我们提出以下6条参考标准方便老师为学生们把脉!
1.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
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,而自我意识恰恰是人格的核心,这意味着健康的自我意识对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至关重要。健康的自我意识体现在,对自己有恰当、积极的认知,既不过分自卑也不过分自信,同时还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求。
2.能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的心境
心境是指一种微弱的但是又比较弥漫、持久的情绪状态。“人逢喜事精神爽”说的就是一种正向、积极的心境。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既有能力更多地体验到积极正向的情绪,也有能力对消极负向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转化,同时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各种情绪。
3.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
学习仍然是大学阶段的核心目标。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,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。热爱并珍惜生活,有对生命的追求和热忱,同时能够尽力发展潜能,使自身的学习和行为富有成效。
4.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乐于交往
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里有他人,有朋友。喜欢并乐于与人交往,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,能够信任他人并取得他人的信任,进而发展出健康的友谊。在与人相处时能表现出更多的友爱、信任、平等、尊重等积极态度而不是猜疑、嫉妒、敌视等消极态度。一个健康的大学生愿意与他人相处,同时也能被人接纳。
5.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
“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”。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能快速地调整自己,主动适应大学生活,妥善处理生活、学习上的困难;能对周围环境做出客观认识,并给予积极反应。与此同时能够接受现实,承受打击,积极地发展自己,不退缩、不羞怯、不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。
6.人格和谐统一
人格是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,它的范围很广,内涵丰富。人格包含了一个人心理的方方面面,如认知过程,包含感觉、知觉、记忆、想象和思维;个性心理特征,包含气质、能力、性格;个性动力系统,包括动机、兴趣、理想、信念、价值观、世界观。拥有完整和谐人格的大学生,才是心理健康的人。